在“王馬共天下”的東晉時期,王氏是高級的士族。王導、王敦家族的子弟,都當上了 大小的官員,他們大多數是庸庸碌碌的官僚,但在他們當中,也出了一個我國歷史上有名的 。他就是王羲之。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。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,也隨時用手指比划著練字,日子一久, 連衣服都划破了。經過勤學苦練,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。 因為他出身士族,加上他的才華出眾,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。他做過刺史, 也當過右軍將軍(人們也稱他王右軍)。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。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,見 到會稽的風景秀麗,非常喜愛,一有空,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。有一次,王羲之和 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。大家一面喝酒,一面寫詩。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 筆,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,這就是有名的《蘭亭集序》。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 《蘭亭集序》,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朮的珍品,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。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。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。據說有一次,他到他門 生家里去,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。他坐在一個新的几案旁,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淨,引 起了他寫字的興趣,叫門生拿筆墨來。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,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。王羲之在几案上寫了几行字,留作 紀念,就回去了。 過了几天,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。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,一看新几案給墨跡弄臟了, 就用刀把字刮掉。等門生回來,几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。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几天。 又有一次,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。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。那 種竹扇很簡陋,沒有什么裝飾,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,看樣子賣不出去了,老婆婆十分著急。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,很同情那老婆婆,就上前跟她說:“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,當然賣 不出去。我給你題上字,怎么樣?”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,見他這樣熱心,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。 王羲之提起筆來,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,就還給老婆婆。老婆婆不識 字,覺得他寫得很潦草,很不高興。 王羲之安慰她說:“別急。你只告訴買扇的人,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。” 王羲之一離開,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。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,都搶著買。 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。 許多藝朮家都有各自的愛好,有的愛種花,有的愛養鳥。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 好。不管哪里有好鵝,他都有興趣去看,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。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,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《道德經》。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 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。后來,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,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。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,真的跑去看了。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,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 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,一身雪白的羽毛,映襯著高高的紅頂,實在逗人喜愛。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,簡直舍不得離開,就派人去找道士,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。 那道士笑著說:“既然王公這樣喜愛,就用不到破費,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。不過 我有一個要求,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。”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,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。 「蘭亭會」殆始於晉代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云:「永和九年,歲在癸丑,暮春之初,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,修禊事也。」據此,「蘭亭會」是由王羲之與當時數十名士會於蘭亭 (今浙江省紹興市西南之蘭渚上)而起,目的是「修禊」,與今天所謂「蘭亭雅集」性質不同。 古代祓禊是到水邊沐浴祓祭,以除不祥,故稱為「祓禊」,這種風俗,自古有之,官民 參加,視之為一項節日活動;這種風俗到清代仍然可見。 古代祓禊,是「潔於水上」,後來演變成「曲水會」、「分流行觴」,繼而飲宴賦詩、 踏青郊遊等等,成為文人雅士的聚會活動。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在蘭亭舉行了一次「曲水流 觴」的敘會,寫了一篇三百二十四字的《蘭亭序》,成為古今公認的書法極品的《蘭亭帖》 ,學者既多,流傳久遠,助長了「曲水流觴」的雅集風氣,而「蘭亭會」由是流傳下來了。 雖然王羲之明言與眾名士會於蘭亭,主要是「修禊」,但他沒有敘述「修禊」的情景, 但根據現存的詩文記載,特別是賦篇的描繪,修禊是有「可觀」的景象,舉凡參與人物、場 地佈置、士女服飾、歌詠祈福、飲宴遊娛,都使讀者「大開眼界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