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 淵 明 不 折 腰


淝水之戰以后,謝安趁前秦崩潰的時機,派謝玄收復黃河流域大片失地。可是晉孝武帝卻重
用他弟弟會稽王司馬道子,竭力排擠謝安,使謝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。到了謝安一死,東晉
政權落在昏庸的司馬道子手里,東晉的朝政就越來越腐敗了。

公元399年,晉安帝在位的時候,會稽郡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,過了兩年,起
義軍十几萬逼近建康,東晉王朝出動北府兵,才把起義鎮壓下去。

這時候,東晉的統治集團內部又亂了起來。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了長江上游,帶兵攻進建康
,廢了晉安帝,自立為帝。過了三四個月,北府兵將領劉裕打敗桓玄,迎晉安帝復位,打那
以后,東晉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。

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里,在柴桑地方,有一個出名的詩人,名叫陶潛,又叫陶淵明,因為
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,在家鄉隱居。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,雖然做過大官,但不
是士族大地主,到了陶淵明一代,家境已經很貧寒了。

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,不想求官,家里窮得常常揭不開鍋,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,自得其
樂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,他給自己起個別號,叫五柳先生。陶淵明喜愛菊花,詩中經常
會提到菊花。

他是東晉、劉宋交替時期的著名詩人。他的詩就像一座里程碑,標誌著魏晉以來古樸詩歌所
能達到的最高境界。他不僅成功地將日常生活的哲理融入詩中,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,
而且又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,可說是詩歌的創新先鋒。

后來,陶淵明越來越窮了,靠自己耕種田地,也養不活一家老少。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一官
半職,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。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后代,又有文才,就推荐他在
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。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,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,心里很厭
煩,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。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(在今江西省)當縣令。

當時做個縣令,官俸是不高的。陶淵明一不會搜刮,二不懂貪污,日子過得并不富裕,但是
比起他在柴桑家里過的窮日子,當然要好一些。再說,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里,沒有什么
官場應酬,也還比較自在。

有一天,郡里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。縣里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,連忙向陶淵明報告。陶
淵明正在他的內室里捻著胡子吟詩,一聽到來了督郵,十分掃興,只好勉強放下詩卷,准備
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。

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,吃驚地說:“督郵來了,您該換上官服,束上帶子去拜見才
好,怎么能穿著便服去呢!”

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、作威作福的督郵,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禮,更
受不了這種屈辱。他嘆了口氣說:“我可不愿為了這五斗米官俸,去向那號小人打躬作揖(
文言是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)!”

說著,他也不去見督郵,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,辭職不干了。

辭去彭澤縣令,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。在此以前,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角
色中做選擇,心情很矛盾。這以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,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,但心情
仍不平靜:「日月擲人去,有志不獲騁。念此懷悲悽,終曉不能靜。」(《雜詩》其二)詩
歌流露出作者因為歲月流逝、壯志未酬,而感到心意黯然,難以入眠。他在詩裡一再描寫隱
居的快樂和決心。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,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。如「
託身已得所,千載不相違。」(《飲酒》其四)詩中寫他已找到了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寄託
,要堅持到底而不反悔。這種精神寄託就是將自己的生活與生命融入山水田園,融入大自然
的造化之中。

陶淵明回到柴桑老家,覺得這個亂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、理想距離得太遠了。從那以后
,他下決心隱居過日子,空下來就寫了許多詩歌文章,來抒發自己的心情。